景岳全书(卷四十六)-下
立斋曰:疮疡之证 脓成者 当辨其生熟浅深 肉死者 当验其腐溃连脱 余尝治脉证虚弱者 用托里之药 则气血壮而肉不死 脉证实热者 用清热之剂 则毒瓦斯退而肉自生
凡疮聚于筋骨之间 肌肉之内 皆因血气虚弱 用十全大补汤壮其脾胃 则未成者自解 已成者自溃 又何死肉之有 若不大痛 或大痛 或不赤 或内脓不溃 或外肉不腐 乃血气虚弱 宜用桑枝灸 及十全大补加姜桂 壮其阳气 则四畔即消 疮头即腐 其毒自散 又何待于针割 若脾胃虚弱 饮食少思 用六君倍加白术 壮其营气 则肌肉受毒者自溃 已死者自活 已溃者自敛 若初起或因克伐 或犯房事 以致色黯而不痛者 乃阳气脱陷 变为阴证也 急用参附汤 温补回阳 亦有可生
又曰:夫腐肉者 恶肉也 大凡痈疽疮肿溃后 若有腐肉凝滞者 必取之 乃推陈致新之意 若壮者筋骨强盛 气血充溢 真能胜邪 或自去 或自平 不能为害 若年高怯弱之人 血液少 肌肉涩 必迎而夺之 顺而取之 是谓定祸乱以致太平 设或留而不去 则有烂筋腐肉之患 如刘大尹、汪夫人 收之及时 而新肉即生 得以全愈;金工部、郑挥使 取之失期 大溃而毙 予尝见腐肉既去 虽少壮者 不补其气血 尚不能收敛;若怯弱者 不取恶肉 不补血气 未见其生也 故古人曰:坏肉恶于野狼虎 毒于蜂虿 缓去之则戕贼性命 信哉
又曰:疮疡之证 若毒瓦斯已结 肿赤炽盛 中央肉死黯黑者 内用托里健脾之剂 外用乌金膏涂之 则黯处渐低 赤处渐起 至六七日间 赤黯之界自有裂纹 如刀划状 其黯渐溃 若用铍针利剪徐去犹好 须使不知疼痛 不见鲜血为善 若脓未流利 宜用针于纹中引之 若脓水已出 肿痛仍作 乃内筋间隔 亦用针引之 若元气虚弱 误服克伐之剂 患处不痛 或肉死不溃者 急温补脾胃 亦有复生者 后须纯补脾胃 庶能收敛 此则不可妄用针刀 若误用之以去肉出血 使阳随阴败 是速其危也
腐肉(十六)
针头散(外一四四去腐管)
代针膏(一四五溃头)
透骨丹(外一四三溃头)
猪蹄汤(外一二五洗腐)
舍时从证(十七)
立斋曰:经云: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若肿赤烦躁 发热大痛 饮冷便秘作渴 脉洪数实者 为纯阳 虽在严冬之时 必用大苦寒之剂 以泻热毒 若不肿不痛 脉细皮寒 泻利肠鸣 饮食不入 呕吐无时 手足厥冷 是为纯阴 虽在盛暑之时 必用大辛温热之剂 以助阳气 不拘严寒盛暑 但当舍时从证 若微肿微痛 似溃不溃 时出清脓者 为半阴半阳 宜用辛热之剂 温补胃气 此亦治阴阳法也 经曰:用寒远寒 用热远热 有假者反之 虽违其时 必从其证 若执常法 无不误矣 壬午仲冬 金台一男子患腹痛 误服干姜理中丸 实时口鼻出血 烦躁发狂 入井而死 辛卯冬 一吏患伤寒 误服附子药一钟 下咽发躁 奔走跌死 夫盛暑之际 附子姜桂三药并用 连进三四剂无事;严冬时令 三药单用一味 止进一剂者 即死 可见罗谦甫先生有舍时从证 权宜用药之妙 余宗此法 凡冬间疮证 如脉沉实洪数 大便秘 疮痛 烦躁 或饮冷不绝者 即用硝黄芩连之剂攻之 虽在夏令而脉见虚弱 或浮大 疮不溃 脓清稀 恶寒饮者 即用姜桂参之剂补之 如脉见沉细 疮不溃不痛作呃逆 手足冷 大便不实 或泻利 或腹痛 更加附子 皆获大效 昧者反以为非 惑乱患人 恪守常法 必使冬用温热 夏用清凉 以致误人 深可哀也 (薛按)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 王伯禄年逾五旬有七 右臂膊肿甚 上至肩 下至手指 色变皮肤凉 六脉沉细而微 此乃脉证俱寒 余与疡医孙彦和视之曰 此乃附骨痈 开发已迟 以燔针启之 脓清稀解 次日肘下再开之 加呃逆不绝 彦和以丁香柿蒂散两剂 稍缓 次日 呃逆尤甚 自利 脐腹冷痛 腹满 饮食减少 时发昏愦 于左乳下黑尽处 灸二七壮 又处托里温中汤 用干姜、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药 咀一两半 欲与服
或者曰:诸痛痒疮 疡皆属心火 又当盛暑之时 用干姜附子可乎 予应之曰:理所当然 不得不然 《内经》曰:脉细皮寒 泻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 况呃逆者 胃中虚寒故也 诸痛痒疮 皆属心火 是言其定理也 此证内外相反 须当舍时从证 非大方辛热之剂急治之 则不能愈也 遂投之 诸证悉去 饮食倍进 疮势温 脓色正 彦和复用五香汤数服 后月余平复 噫 守常者 众人之见 知变者 知者之能 知常不知变 因细事而取败者 亦多矣 况乎医哉 (见罗氏《卫生宝鉴》)
愚意 罗先生以舍时从证之法 垂训后人 诚百世不磨之要道也 但时之迁变 本所难知 而证之幽显 尤不易识 何也 盖常人之所谓时者 春夏秋冬之时也 岁岁时常之主气也 谁不得而知之 而不知五六周环 则长夏有寒淫之令 三冬有炎暑之权 此则虽若舍时 而实以从时 昧者固能知此乎 又如察证之法 则凡脉细皮寒 泄泻厥冷之类 是皆已见之寒证也 又谁不得而知之 不知其来有源 其甚有渐 即诸证未见之前 而本来已具 此际便难错认 使必待焦头烂额 而后曲突徙薪 则已晚矣 此罗先生之所以明已然 而余则更为虑未然 盖恐人之见之迟 而无及于事也 虽然余常见今人之于已然者尚不能见 而复欲其见未然 诚哉迂矣 然余慨然之念 则不能不道其详 而深望于知音者
阳气脱陷(十八)
立斋曰:疮疡阳气脱陷 或因克伐之剂 或因脓血大泄 或因吐泻之后 或因误以入房 大凡溃后劳后 元气亏损 或梦遗精脱 或脉数便血 或外邪乘虚而入 以致发热头痛 小便淋涩 或目赤烦喘 气短头晕 体倦热渴 意欲饮水投水 身热憎寒恶衣 扬手掷足 腰背反张 郑声自汗 脉浮洪大 此无根虚火之假热证也 若畏寒头痛 咳逆呕吐 耳聩目蒙 小便自遗 泻利肠鸣 里急腹痛 玉茎短缩 齿牙浮痛 肢体麻痹 冷汗时出 或厥冷身痛 咬舌啮唇 舌本强硬 呃逆喘促 脉微沉细 此阳气脱陷之真寒证也 凡此危候 无论脉证 但见有一二 急用参附汤 或用托里消毒散去连翘、白芷、金银花三味 急加桂附大剂补之 多有复生者
内翰杨皋湖 孟夏患背疽 服克伐之剂 二旬余矣 漫肿坚硬 重如负石 隔蒜灸五十余壮 背遂轻 以六君加砂仁两剂 涎沫涌出 饮食愈少 此脾虚阳气脱陷也 剂用温补 反呕不食 仍用前药作大剂加附子姜桂 又不应 遂以参各一斤 归术陈皮各半斤 附子一两 煎服三日而尽 流涎顿止 腐肉顿溃 饮食顿进 再用姜桂等药 托里健脾 腐脱而疮愈矣
少参史南湖之内 夏患疽 不起发 脉大而无力 发热作渴 自汗盗汗 用参大补之剂 益加手足逆冷 大便不实 喘促时呕 脉细微 按之如无 唯太冲不绝 仍以参、、白术、当归、茯苓、陈皮 计斤许 加附子五钱 水煎二钟作一服 诸证悉退 脉息顿复 翼日疮起而溃 仍用前药四剂后 日用托里药 调理两月余而愈 (薛按)
一妇人 于癸卯冬 失物发怒 缺盆内微肿 甲辰春 大如覆碗 左肩胛亦肿 肉色如故 或针出鲜血三碗许 腹痛如锥 泄泻不止 四肢逆冷 呕吐恶寒 或时发热 绝食已七日矣 其脉洪大 时或微细 此阳气脱陷也 用六君加炮姜三钱、附子二钱 早服至午 不应 再剂加附子五钱 熟睡觉来 诸证顿退六七 可进稀粥 再四剂 诸证悉退 饮食如故 缺盆始痛 针出清脓二碗许 诸证复生 此虚极也 以十全大补加姜、桂、附各一钱 三剂而安 后减姜、附各五分 与归脾汤兼服五十余剂而愈 (薛按)
温补按则(十九)
留都郑中翰 仲夏患发背 已半月 疮头十余枚 皆如粟许 漫肿坚硬 根如大盘 背重如负石 即隔蒜灸五十余壮 其背顿轻 彼因轻愈 不守禁忌 三日后大作 疮不起发 但苦作痛 用活命饮四剂 势少退 用香砂六君子汤四剂 饮食少进 彼恃知医 自用败毒药二剂 饮食益少 口流涎沫 若不自知 此脾虚之甚也 每用托里药加参各三钱 彼密自拣去大半 后虽用大补药加姜桂亦不应 遂令其子 以参各一斤 归术各半斤 干姜、桂、附各一两 煎膏一罐 三日饮进 涎顿止 腐顿溃 食顿进 再用托里健脾药 腐肉自脱而愈 (下俱薛按)
张侍御 患背疮三枚 皆如粟 彼以为小毒 服清热化痰药 外用凉药贴敷 数日尚不起 色黯不 胸中气不得出入 势甚可畏 连用活命饮二剂 气虽利 脓清稀 疮不起 欲用补剂 彼泥于素有痰火 不受参术之补 因其固执 遂阳以败毒之剂与视之 而阴以参归术各五钱 姜桂各二钱 服二剂 背觉热 腐肉得溃 方信余言 始明用大补药乃愈
南都聂姓者 时六月患发背 腐肉已去 疮口尺许 色赤肿 发热不食 欲呕不呕 服十宣散等药 自为不起 请余决之 其脉轻诊则浮而散 重诊则弱而涩 此溃后之正脉
然疮口开张 血气虚也 欲呕不呕 脾胃虚也 色赤肿 虚火之象也 尚可治 遂与十全大补汤加酒炒黄柏、知母、五味、麦冬 及饮童便 饮食顿进 肌肉顿生 服至八剂 疮口收如粟许 又惑于人言 谓余毒未尽 乃服消毒药二剂 复发热昏愦 急进前药 又二十余剂乃愈 后两月 因作善事 一昼夜不睡 以致劳倦发热 似睡不睡 与前汤二剂 更加发热 饮食不进 惟饮热汤后 以前药加附子一钱 二剂复愈
高秋官贞甫 孟秋发背 色黯而硬 不痛不起 脉沉而细 四肢逆冷 急用大艾隔蒜灸三十余壮 不痛 遂用艾如粟大者 着肉灸七壮 乃始知痛 与六君子汤二剂 每剂入附子二钱 不应 后剂又加肉桂二钱 始应而愈
一男子 胁肿一块 日久不溃 按之微痛 脉微而涩 此形证俱虚也 经曰:形气不足 病气不足 当补不当泻 予以人参养营汤治之 彼不信 乃服流气饮 虚证悉至 方服前汤 月余少愈 但肿处尚硬 以艾叶炒热熨患处 至十日余日脓成 以火针刺之 更灸以豆豉饼 又服十全大补汤 百剂而愈
定痛(二十)
齐氏曰:疮疽之证候不同 凡寒热虚实 皆能为痛 故止痛之法 殊非一端 世人皆谓 乳没珍贵之药 可住疼痛 而不知临病制宜 自有方法 盖热毒之痛者 以寒凉之药折其热 而痛自止也 寒邪之痛 以温热之剂熨其寒 则痛自除也 因风而痛者 除其风 因湿而痛者 导其湿 燥而痛者 润之 塞而痛者 通之 虚而痛者 补之 实而痛者 泻之 因脓郁而闭者 开之 恶肉侵溃者 去之 阴阳不和者 调之 经络秘涩者 利之 临机应变 方为上医 不可执方而无权也
立斋曰:疮疡之作 由六淫七情所伤 其痛也 因气血凝滞所致 假如热毒在内 便秘而作痛者 内疏黄连汤导之 热毒炽盛 肿而作痛者 黄连解毒汤治之 不应 仙方活命饮解之 瘀血凝滞而作痛者 乳香定痛丸和之 作脓而痛者 托里消毒散排之 脓胀而痛者 针之 脓溃而痛者 补之 若因气虚而痛 四君加归 血虚而痛 四物加参 肾虚而痛 六味地黄丸 口干作渴 小便频数者 加减八味丸 此皆止痛之法也 慎勿概用寒凉之药 况血气喜温而恶寒 若冷气入里 血即凝滞 反为难瘥之证矣 丹溪云:脓出而反痛 此为虚也 宜补之 秽气所触者 和解之 风寒所逼者 温散之 若专用龙竭生肌 乳没止痛 吾知其必无效也
凡痈毒肿赤痛之甚者 虽内治之法已具如前 然煎剂功缓 而痛急难当者 必须外用敷药 既欲其止痛 又欲其散毒 则无如降痈散之神妙也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陈良甫曰:痈疽之毒有浅深 故收敛之功有迟速 断不可早用收口之药 恐毒瓦斯未尽 后必复发 为患匪轻 若痈久不合 其肉白而脓少者 此气血俱虚 不能潮运 而疮口冷涩也 每日用艾叶一把煎汤 避风热洗 及烧松香烟熏之 或用猪蹄汤洗之 更以神异膏贴之 必须守禁调理 否则不效 又曰:脉得寒则下陷 凝滞肌肉 故曰留连肉腠 是为冷漏 须温补之
丹溪曰:诸经惟少阳厥阴之生痈者 宜须防之 以其多气少血也 血少则肌肉难长 故疮久未合 必成败证 苟反用驱利毒药 以伐其阴分之血 祸不旋踵矣
立斋曰:肌肉者 脾胃之所主 收敛者 血气之所使 但当纯补脾胃 不宜泛敷生肌之剂 夫疮不生肌 而色赤甚者 血热也 四物加山栀、连翘 色白而无神者 气虚也 四君加当归、黄 晡热内热 阴血虚也 四物加参术 脓水清稀者 气血虚也 十全大补汤
食少体倦 脾气虚也 补中益气汤 烦热作渴 饮食如常 胃火也 竹叶黄汤 不应 竹叶石膏汤 热渴而小便频数 肾水虚也 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 若败肉去后 新肉微赤 四沿白膜者 此胃中生气也 但用四君子汤 以培补之 则不日自敛 若妄用生肌之药 余毒未尽 而反益甚耳 殊不知疮疡之作 由胃气不调 疮疡之溃 由胃气腐化 疮疡之敛 由胃气荣养 东垣云:胃乃发生之源 为人生之本 丹溪亦谓 治疮疡当助胃壮气 使根本坚固 诚哉是言也 可不慎欤
又曰:若肌肉伤 而疮口不敛 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 若气虚恶寒而疮口不敛 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 若血虚发热而疮口不敛 用四物参术以滋肝脾 若脓多而疮口不敛 用八珍汤 或十全大补汤 以养血气 如不应 但用四君归以补脾胃 更不应 乃属命门火衰 急用八味丸以壮火生土 若脉数发渴者 难治 以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又曰:生肌之法 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 若气血俱虚不能生者 当用托里之剂 若有风寒袭于疮所不能生者 宜用豆豉饼灸之 若流注顽疮内有脓管 或瘀血 或核 须用针头散腐之 锭子尤妙 如背疮、杖疮、汤火疮大溃 当用神效当归膏 则能去腐生新止痛 大有神效
又曰:痈疽溃后 毒尽则肉自生 常见世之治者 往往用龙骨血竭之属以求生肌 殊不知余毒未尽 肌肉何以得生 气血既虚 龙竭岂能得效 设若脓毒未尽 就用生肌 则反增溃烂 壮者轻者不过复溃 或迟敛而已 怯者重者必致内攻 或溃烂不敛 反致危矣
又曰:凡疮疡成漏 皆因元气不足 营气不从 阳气虚寒 则寒气逆于肉里 稽留血脉 腐溃既久 即成是患 故凡治不足之证 于其初患 盒饭内用参归术 温补脾胃 外用桑枝葱熨 接补阳气 使自消散 若久而不能成脓 亦用前二法 补助以速之 若脓既成而不溃 用艾于当头灸数炷而出之 却服十全大补汤 患者又当慎起居 节饮食 庶几收敛 若用冷针开刺 久而内出清脓 外色黑黯 或误用生肌散 速其口敛 反束其邪 必成败证
诸疮患久成漏 常有脓水不绝 其脓不臭 若无歹肉者 法用炮附子去皮尖 为细末 以唾津和为饼 如三钱浓 安疮上 以艾炷灸之 漏大艾亦大 漏小艾亦小 但灸令微热 不可令痛 干则易之 每灸一二十壮不论 灸后贴以膏药 隔二三日 又如前再灸 更服大补气血之药 直至肉平为度 或用炮附子切片三分浓灸之亦可 或用江西淡豆豉为饼 多灸之亦效
若疮久成漏 外有腐肉 内有脓管 不能收口者 以针头散和作细条 入口内 外用膏药贴之 待脓管尽去 自然渐平收口 或先用灸法 数日后用此药亦可 仍内服十全大补等药
郭氏灸法 疮疽久不收敛 及有脓水恶物 渐溃根深者 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 一处捣烂 看疮大小捻作饼子 浓约三分 安于疮上 用艾炷灸二十一壮 一灸一易 后隔四五日 用药锭针头散等药 入疮内 歹肉尽去 好肉长平 然后贴收敛之药 内服应病之剂 调理即瘥矣
一男子 年逾二十 禀弱 左腿外侧患毒三月方溃 脓水清稀 肌肉不生 以十全大补汤加牛膝 二十余剂渐愈 更以豆豉饼灸之 月余而痊
一妇人 左臂结核 年余方溃 脓清不敛 一男子患贴骨痈 腿细短软 疮口不合 俱用十全大补汤 外以附子饼及贴补药膏 调护得宜 百剂而愈 大凡不足证 宜大补之剂 兼灸以补接阳气 祛散寒邪为上
京师董赐 年逾四十 胸患疮成漏 日出脓碗许 喜饮食如常 以十全大补汤加贝母、远志、白蔹、续断 灸以附子饼 脓渐少 谨调护岁余而愈 (薛按)
用香散药(二十二)
伍氏曰:气血闻香则行 闻臭则逆 大抵疮疡多因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故郁聚为脓 得香散药则气流行 故当多服五香连翘汤、万金散、清心内固金粉散 凡疮本腥秽 又闻臭 浊则愈甚 若毒瓦斯入胃 则为咳逆 古人用此 可谓有理 且如饮食调令香美 则益脾土 养真元 保其无虞矣
立斋曰:今人有疮疡 不审元气虚实 病之表里 病者多喜内消 而医者即用十宣散及败毒散、流气饮之类 殊不知十宣散 虽有参 然防风、白芷、浓朴、桔梗 皆足以耗气 况不分经络时令气血多少 而概用之乎 败毒散乃发表之药 果有表证 亦止宜一二服 多则元气反损 其毒愈盛 虽有人参莫能补也 况非表证而用之乎 流气饮乃耗血之剂 果气结膈满 亦止宜二三服 多则血气愈伤 夫血气凝滞 多因荣卫气弱 不能营运 岂可用流气饮以益其虚 况诸经气血多寡不同 而流气饮通行十二经 则诸经皆为所损 反为败证 虽有芎归亦难倚伏 若服之过度 则气虚血耗 何以成脓 苟不察其由 而泛投克伐之剂 能无危乎 此三药者 其不可轻用亦明矣 河间云:凡疮止于一经 或兼二经者 止当求责其经 不可干扰余经也
槐花酒(二十三)
槐花 治湿退热之功 最为神速 大抵肿毒 非用蒜灸及槐花酒先去其势 虽用托里诸药 其效未必甚速 惟胃寒之人 不可过用
滁洲于侍御 髀胛患毒痛甚 服消毒药其势未减 即以槐花酒一服 势逐大退 再以托里消毒之药而愈
王通府 患发背十余日 势危脉大 先以槐花酒二服 杀退其势 更以败毒散二剂 再以托里药数剂渐溃 又用桑柴燃灸患处 每日灸良久 仍以膏药贴之 灸至数次 脓溃腐脱 以托里药加白术、陈皮 月余而愈
刘大尹 发背六七日 满背肿痛 势甚危 与隔蒜灸百壮 饮槐花酒二碗 即睡觉 以托里消毒药十去五六 令以桑枝灸患处而溃 数日而愈
一上舍 肩患疽 脉数 以槐花酒一服 势顿退 再与金银花、黄、甘草 十余服而平 (薛按)
忍冬酒(二十四)
忍冬酒 治痈疽发背 初发时盒饭服此 不问疽发何处 或妇人乳痈 皆有奇效 如或处乡落贫家 服此亦便且效 仍兼以麦饭石膏 及神异膏贴之 甚效
一园丁 患发背甚危 令取金银藤五六两捣烂 入热酒一钟 绞取酒汁温服 相罨患处 四五服而平 彼用此药治疮 足以养身成家 遂弃园业 诸书云:金银花治疮疡未成者即散 已成者即溃 有回生之功
一男子患脑痈 其头数多 痛不可忍 先服消毒药不应 更以忍冬酒服之 即酣睡觉 而势去六七 再四剂而消 又一男子所患尤甚 亦令服之 肿痛顿退 但不能平 加以黄、当归、栝蒌仁、白芷、甘草书、桔梗 数剂而愈
一男子被鬼击身 有青痕作痛 以金银花煎汤 饮之即愈 《本草》谓此药大治五种飞尸 此其验也
肿疡(二十五)
立斋曰:肿高痛脉浮者 邪在表也 宜托之 肿硬痛深脉沉者 邪在里也 宜下之 外无肿 内则便利调和 邪在经络也 当调营卫 肿烦躁 或咽干作渴者 宜降火 肿发热 或拘急 或头痛者 邪在表也 宜散之 大痛或不痛者 邪气实也 隔蒜灸之 更用解毒 烦躁饮冷 痛脉数者 邪在上也 宜清之 恶寒而不溃者 气虚而兼寒邪也 宜宣而补之 痛发热 汗多大渴 便结谵语者 结阳证也 宜下之 不作脓 或熟而不溃者 虚也 宜补之
又曰:大抵痈肿之证 不可专泥于火为患 况禀有虚实 及老弱不同 岂可概用寒凉之药 设若毒始聚 势不盛者 庶可消散 尤当推其病因 别其虚实 若概用凉药 必致误事 如脓将成 邪盛气实者 用消毒之剂先杀其毒 虽作脓不为大苦 溃亦不甚 若就用托里 必益其势 如脓将成不成 及不溃者 方用托里 脓成势盛者 针之 脓一出 诸证悉退矣
丹溪曰:肿疡内外皆壅 宜以托里表散为主 如欲用大黄 宁无孟浪之非 溃疡内外皆虚 宜以补接为主 如欲用香散 未免虚虚之失
愚意 前论肿疡 有云忌补宜下者 有云禁用大黄者 此其为说若异 而亦以证有不同耳 盖忌补者 忌邪之实也 畏攻者 畏气之虚也 即如肿疡多实 溃疡多虚 此其常也 然肿疡亦多不足 则有宜补不宜泻者 溃疡亦或有余 则有宜泻不宜补者 此其变也 或宜补或宜泻 总在虚实二字 然虚实二字 最多疑似 贵有定见 如火盛者 宜清者也 气滞者 宜行者也 既热且壅 宜下者也 无滞无壅 则不宜妄用攻下 此用攻之宜禁者也 至若用补之法 亦但察此二者 凡气道壅滞者 不宜补火 邪炽盛者 不宜温 若气道无滞 火邪不甚 或饮食二便清利如常 而患有危险可畏者 此虽未见虚证 或肿疡未溃 亦宜即从托补 何也 盖恐困苦日久 无损自虚 若能预固元气 则毒必易化 脓必易溃 口必易敛 即大羸大溃 犹可望生 若必待虚证叠出 或既溃不能收敛 而后勉力支持 则轻者必重 重者必危 能无晚乎 此肿疡之有不足也 所系非细不可不察
向予长男生 在癸丑及乙卯五月 甫及二周 而患背疽 初起时 背中忽见微肿 数日后 按之则根深渐阔 其大如碗 而皮色不变 亦不甚痛 至十余日 身有微热 其势滋甚 因谋之疡医 或云背疽 或云痰气 咸曰荤腥温补一毫不可入口 乃投以解毒之药一剂 而身反大热 神气愈困 饮食不进矣 予危惧之甚 因思丹溪有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 当先助胃气为主 使根本坚固 而以行经活血佐之 又曰:但见肿痛 参之脉证 虚弱便与滋补 气血无亏 可保终吉 是诚确论也 因却前医 而专固元气 以内托其毒 遂用人参三钱 制附子一钱 佐以当归、熟地、炙甘草、肉桂之属 一剂而饮食顿进 再剂而神彩如旧 抑何神也 由是弛其口腹 药食并进 十剂而脓成 以其根深皮浓 复用针出脓甚多 调理月余而愈 向使倾信庸流 绝忌温补滋味 专意解毒 则胃气日竭 毒瓦斯日陷 饮食不进 尚致透隔内溃 则万万不保矣 且此儿素无虚病 何敢乃尔 盖以其既属阴证 又无实邪见有确真 故敢峻补脾肾 方保万全 呜呼 医之关系 皆是类也 因录此按 用告将来 以见肿疡溃疡 凡虚证未见而但无实热壅滞可据者 便宜托补如此 则其受益于不识不知 有非可以言语形容者 (新按)
肿疡不足(二十六)
汪太夫人 年逾八十 脑疽已溃 发背继生 头如粟米 脉大无力 此膀胱经湿热所致 然脉大无力 乃血气衰也 遂以托里消毒散数服 稍可 更加参之剂 虽疮起而作渴 此气血虚甚 以人参、黄各一两 当归、熟地各五钱 麦冬、五味各一钱 数服渴止而愈 此不有脏腑能言 气血能告 岂能省悟 病者至死 皆归于命 深可哀也 又有患者 气质素实 或有痰不服补剂 然不知脓血内溃 气血并虚 岂不宜补 余常治疮 阴用参大补之剂 阳书败毒之名 与服之 俱不中满 疮亦随效 虚甚者 尚加姜桂 甚至附子 未尝有不效也 (薛按)
溃疡(二十七)
立斋曰:脓熟不溃者 阳气虚也 宜补之 瘀血不腐者 宜大补阳气 更以桑木灸之
脓清不敛者 气血俱虚 宜大补 脓后食少无睡 或发热者 虚也 宜补之 倦怠懒言 食少不睡者 虚也 宜补之 寒气袭于疮口 不能收敛或陷下不敛者 温补之 脉大无力 或涩微者 气血俱虚也 峻补之 出血或脓多 烦躁不眠者 乃亡阳也 急补之
凡脓溃而清 或疮口不合 或聚肿不赤 肌寒肉冷 自汗色脱者 皆气血俱虚也 非补不可
凡脓血去多 疮口虽合 尤当补益 务使气血平复 否则更患他证 必难治疗也
又曰:大抵脓血大泄 当大补血气为先 虽有他证 以未治之 凡痈疽大溃 发热恶寒 皆属气血虚甚 若左手脉不足者 补血药当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者 补气药当多于补血药 切不可发表
大凡痈疽 全藉血气为主 若患而不起 或溃而不腐 或不收敛 及脓少或清 皆血气之虚也 俱宜大补之 最忌攻伐之剂 亦有脓反多者 乃气血虚而不能禁止也 常见血气充实之人患疮者 必肿高色赤 易腐溃而脓且稠 又易于收敛 怯弱之人 多不起发 不腐溃 及难于收敛 若不审察而妄投攻剂 虚虚之祸不免矣 及患后 更当调养 若瘰流注之属 尤当补益也 否则更患他证 必难措治 慎之
又曰:溃疡若属气血俱虚 固所当补 若患肿疡而气血虚弱者 尤宜预补 否则虽溃而不敛矣 又凡大病之后 气血未复 多致再发 若不调补 必变为他证而危 或误以疮毒复发 反行攻伐 则速其不起 深可为戒也
又曰:若疮疡肿痛甚 烦躁脉大 则辛热之剂 不但肿疡不可用 即溃疡亦不可用也
《太平圣惠方》云:凡痈疽脓溃之后 脉微涩迟缓者 邪气去而真气将复也 为易愈
若脉来沉细而直者 里虚而欲变证也 若脓血既去 则当脉静身凉 肿消痛息 如伤寒表证之得汗也 若反发热作渴 脉洪数者 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死无疑矣
溃疡有余(二十八)
溃疡有余之证 其辨有四:盖一以元气本强 火邪本盛 虽脓溃之后 而内热犹未尽除 或大便坚实而能食 脉滑者 此其形气病气俱有余 仍宜清利 不宜温补 火退自愈 亦善证也 一以真阴内亏 水不制火 脓既泄而热反甚 脉反躁者 欲清之则正气以虚 欲补之则邪气愈甚 此正不胜邪 穷败之证 不可治也 一以毒深而溃浅者 其肌腠之脓已溃 而根盘之毒未动 此乃假头 非真溃也 不得遽认为溃疡而概施托补 若误用之 则反增其害 当详辨也 又有一种元气已虚极 似宜补 然其禀质滞浊 肌肉坚浓 色黑而气道多壅者 略施培补 反加滞闷 若此辈者 真虚既不可补 假实又不可攻 最难调理 极易招怨 是亦不治之证也 总之 溃疡有余者 十之一二 故溃疡宜清者少 肿疡不足者 十常四五 故肿疡宜补者多 此亦以痈疽之危险 有关生死者为言 故贵防其未然也 至若经络浮浅之毒 不过肿则必溃 溃则必收 又何必卷卷以补泻为辨也 观者审之
一男子年逾三十 腹患痈肿 脉数喜冷 齐氏云:疮疡肿起坚硬 疮疽之实也 河间云:肿硬木闷 烦躁饮冷 邪气在内也 遂用清凉饮倍加大黄 三剂稍缓 次以四物汤加芩、连、山栀、木通 四剂遂溃 更以十宣散去参、、肉桂加金银花、天花粉 渐愈 彼欲速效 自服温补药 遂致肚腹俱肿 小便不利 仍以清凉饮治之 脓溃数碗 再以托里药而愈
赵宜人年逾七旬 患鬓疽已溃 肿甚痛 喜冷脉实 大便秘涩 东垣曰:烦躁饮冷 身热脉大 精神昏闷者 皆脏腑之实也 遂以清凉饮一剂 肿痛悉退 更以托里消毒药三十余剂而平 若谓年高溃后 投以补剂 实实之祸不免矣 (薛按)
溃疡作痛(二十九)
立斋曰:脓出而反痛者 虚也 宜补之 脉数虚而痛者 属虚火 宜滋阴 脉数实而痛者 邪气实也 宜泄之 脉实便秘而痛者 邪在内也 宜下之 脉涩而痛者 气血虚寒也 温补之 大抵疮之始作也 先发为肿 气血郁积 蒸肉为脓 故多痛 脓溃之后 肿退肌宽 痛必渐减 若反痛者 乃虚也 宜补之 亦有秽气所触者 宜和解之;风寒所逼者 宜温散之
丁兰 年二十余 股内患毒日久 欲求内消 诊其脉滑数 知脓已成 因气血虚不溃 遂刺之 脓出作痛 以八珍汤治之 少可 但脓水清稀 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炮附子五分 数剂渐愈 仍服十全大补汤 三十余剂而痊
一僧股内患肿一块 不痛不溃 治以托药二十余剂 脓成 刺之作痛 予谓:肿而不溃 溃而反痛 此气血虚甚也 宜峻补之 彼云:气无补法 予谓:正气不足 不可不补 补之则气化而痛 邪自除 遂以参、、归、术、熟地黄治之 两月余而平 (薛按)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用手摸热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 重按之则不热 是热在皮毛血脉也 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 轻手则不热 是邪在筋骨之间也 不轻不重按之而热 是热在筋骨之上 皮毛血脉之下 乃热在肌肉也
仲景曰:脉虚则血虚 血虚生寒 阳气不足也 寸口脉微 为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 则洒淅恶寒 尺脉弱为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 则发热也
王氏曰:病热而脉数 按之不鼓动 乃寒盛格阳而致之 非热也 形证似寒 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盛者 此为热甚 拒阴而生病 非寒也
东垣曰:发热恶热 大渴不止 烦躁肌热 不欲近衣 或目痛鼻干 但脉洪大 按之无力者 非白虎汤证也 此血虚发躁 当以当归补血汤主之 又有火郁而热之证 如不能食而热 自汗气短者 虚也 当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 如能食而热 口舌干燥 大便难者 当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以泻火保水 又曰:昼则发热 夜则安静 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昼则安静 夜则发热烦躁 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昼夜发热烦躁 是重阳无阴也 当急泻其阳 峻补其阴
立斋曰:脉浮或弱而热 或恶寒者 阳气虚也 宜补气 脉涩而热者 血虚也 宜补血 脉浮数发热而痛者 邪在表也 宜散之 脉沉数发热而痛者 邪在里也 当下之 午前热者 补血为主;午后热者 补气为主 左手脉小于右手而热者 用血药多于气药;右手脉小于左手而热者 用气药多于血药
发热烦躁(三十一)
王太仆曰:大寒而甚 热之不热 是无火也 当治其心 大热而甚 寒之不寒 是无水也 热动夏止 悠忽往来 时动时止 是无水也 当补其肾 故心盛则生热 肾盛则生寒
肾虚则寒动于中 心虚则热收于内 又热不胜寒 是无火也 寒不胜热 是无水也 夫寒之不寒 责其无水;热之不热 责其无火 热之不久 责之心虚;寒之不久 责肾之弱
治者当深味之
立斋曰:疮疡发热烦躁 或出血过多 或脓溃大泄 或汗多亡阳 或下多亡阴 以致阴血耗散 阳无所根据 浮散于肌表之间 而非火也 若发热无寐者 血虚也 用圣愈汤 兼汗不止 气虚也 急用独参汤 发热烦躁 肉筋惕 血气俱虚也 用八珍汤 大渴面赤 脉洪大而虚 阴虚发热也 用当归补血汤 肢体微热 烦躁面赤 脉沉而微 阴盛发躁也 用四君加姜、附
作呕(三十二)
立斋曰:喜热恶寒而呕者 宜温养胃气 脉细 肠鸣腹痛 滑泄而呕者 宜托里温中
喜寒恶热而呕者 宜降火 脉实便秘而呕者 宜泻火 若不详究其源 而妄用攻毒之药 则肿者不能溃 溃者不能敛矣 虽丹溪曰 肿疡时呕 当作毒瓦斯攻心治之 溃疡时呕 当作阴虚补之 殊不知此大概之言耳 况今之热毒内攻而呕者 十才一二 脾胃虚寒或痰气而呕者 十居八九 故不可执以为言也 又曰:凡痈疡肿赤痛甚 烦躁脉实而呕者 为有余 当下之 若肿硬不溃 脉弱而呕者 乃阳气虚弱 当补之 若呕吐食少者 乃胃气虚寒 当温补脾胃 若痛伤胃气 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 虽在肿疡 当助胃壮气 若妄用攻伐 多致变证不治
薛氏《枢要》曰:疮疡作呕 不可泥于热毒内攻 而概用败毒等药 如热甚痛 邪气实也 仙方活命饮解之 作脓痛 胃气虚也 托里消毒散补之 脓熟胀痛 气血虚也 先用托里散 后用针以泄之 痛便秘 热壅于内也 内疏黄连汤导之 若因寒药伤胃而呕者 托里建中汤 胃寒少食而呕者 托里益中汤 中虚寒淫而呕者 托里温中汤 肝木乘脾而呕者 托里抑青汤 胃脘停饮而呕者 托里清中汤 脾虚自病而呕者 托里益黄汤
郁结伤脾而呕者 托里越鞠汤 又曰:大凡诸疮作呕 若饮冷便秘是热毒也 黄连消毒散解之 饮冷便实是胃火也 竹叶石膏汤清之 懒食饮汤是胃虚也 补中益气汤补之 大便不实 喜饮热汤是脾胃虚寒也 六君加炮姜以温之 常见脾胃虚弱者 用前散反心膈阴冷致呕 而喉舌生疮 乃肾水枯涸 虚火炎上也 其证甚恶 急用加减八味丸 亦有得生者
热毒作呕 证如刘贵患腹痈 痛烦躁脉实作呕 河间云:疮疡者 火之属 须分内外 以治其本 若脉沉实者 先当疏其内 以绝其源 又曰:呕哕心烦 脉沉而实 肿硬木闷 或皮肉不变 邪气在内 宜用内疏黄连汤治之 然做呕脉实 毒在内也 遂以前汤通利二三行 诸证悉去 更以连翘消毒散而愈
金台王时亨 年逾四十 患臂毒痛作呕 服托里消毒药愈甚 予用凉膈散二剂顿退 更以四物汤加芩连 四剂而消 (薛按)
胃寒作呕 证如顾浩室人 年逾四十 患发背 治以托里药而溃 忽呕而疮痛 胃脉弦紧 彼以为余毒内攻 东垣云:呕吐无时 手足厥冷 脏腑之虚也 丹溪云:溃后发呕不食者 湿气侵于内也 又云:脓出而反痛 此为虚也 今胃脉弦紧 木乘土位 其虚明矣
予欲以六君子汤加酒炒芍药、砂仁、藿香治之 彼自服护心散 呕愈甚 复邀治 仍用前药 更以补气血药 两月而愈 大抵湿气内侵 或感秽气而作呕者 必喜温而脉弱 热毒内攻而作呕者 必喜凉而脉数 必须辨认明白 亦有大便不实 或腹痛 或膨胀 或呕吐 或吞酸嗳腐 此皆肠胃虚寒也 以理中汤治之 如不应 加熟附子二三片 予尝饮食少思 吞酸嗳腐 诸药不应 惟服理中汤及附子理中丸有效 盖此证皆因中气虚寒 不能运化郁滞所致 故用温补之剂 使中气温和 自无此证矣 张生患漆疮作呕 由中气虚弱 漆毒侵之 予以六君子汤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药治之 彼不信 另服连翘消毒散 呕果甚 复邀治 仍以前药 外用麻油调铁锈末涂之而愈 (薛按)
戴氏曰:如恶心者 无声无物 欲吐不吐 欲呕不呕 虽曰恶心 实非心经之病 皆在胃口上 宜用生姜 盖能开胃豁痰也 (名元礼南院使)
作渴(三十三)
李氏曰:人病疽多有 愈后发渴而不救者 十有八九;或先渴而后患疽者 尤为难治 急用加减八味丸可免前患 若疽安而渴者 服此丸则渴止 疽安而未渴者 预服此丸 则永不生渴 或未发疽而先发渴者 服此不惟渴止 且疽亦不作 气血加壮 真神剂也 又曰:痈疽已安之后 或未安之际 口舌燥黄 如鸡内金者 乃肾水枯竭 心火上炎 此证最恶 古人云:玉华池竭七朝亡 若误投以丹药 则祸在反掌 急用加减八味丸、桑枝煎、五味子汤 以滋补之 又云:一贵人病疽未安而渴作 一日饮水数升 予以加减八味丸治之 诸医大笑云 此能止渴 我辈当不复业医 皆用木瓜、紫苏、乌梅、人参、茯苓、百药煎等剂 服多而渴愈甚 不得已用此药 三日渴止 久服遂不复渴 饮食加倍 健于少壮 盖此药非出鄙见 自为儿时 闻先君言有人病渴 用渴药累年不愈 一名医使服此药 降心火 生肾水为最 家藏此方 亲用尝验 患者当知所鉴 (详《外科精要》)
马益卿曰:痈疽作渴 乃气血两虚 宜用参以补气 当归、地黄以养血 或用黄六一汤 或用忍冬丸 其方以忍冬藤入瓶内 加无灰酒 微火煨一宿 取出晒干 少加甘草 俱为末 仍用余酒调糊 为丸桐子大 每服百余丸 温酒下 兼治五痔诸瘿气
立斋曰:尺脉大或无力而渴者 宜滋阴降火 上部脉沉实而渴者 宜泻火 上部脉洪数而渴者 宜降火 胃脉数而渴者 宜清胃火 气虚不能生津液而渴者 宜补中气 脉大无力或微弱而渴者 宜补气血 脓血大泄或疮口出血而渴者 宜大补气血 如不应 急用独参汤
薛氏《枢要》曰:疮疡作渴 若肿发热 便利调和者 上焦热也 用竹叶石膏汤
肿痛发热 大便秘涩者 五内热也 用四顺清凉饮 肿痛甚者 热毒蕴结也 用仙方活命饮 漫肿微痛者 气血虚壅也 用补中益气汤 若胃火消烁而津液短少者 用竹叶黄汤 若胃气虚弱不生津液者 用补中益气汤 若胃气受伤内无津液者 用七味白术散 若肾水干涸作渴 或口舌干燥者 用加减八味丸 或先口干作渴 小便频数 而后患疽 或疽愈后作渴饮水 或舌黄干硬小便数而疽生者 尤其恶也 苟能逆知其因 预服加减八味丸、补中益气汤 以滋化源 可免是患 《心法》曰:予治疮疡作渴 不问肿溃 但脉数发热而渴 以竹叶黄汤治之 脉不数 不发热 或脉数无力而渴 或口干 以补中益气汤 若脉数而便秘 以清凉饮 若尺脉洪大 按之无力而渴 以加减八味丸 若治口燥舌黄 饮水不歇 此丸尤妙
泻痢(三十四)
立斋曰:疮疡大便泄泻 或因寒凉克伐 脾气亏损 或因脾气虚弱 食不克化 或因脾虚下陷 不能升举 或因命门火衰 不能生土 或因肾经虚弱 不能禁止 或因脾肾虚寒 不能司职 所主之法 若寒凉伤脾 六君加木香、砂仁 送二神丸 脾虚下陷 用补中益气 送二神丸 命门火衰 用八味丸料 送四神丸 肾虚不禁 用姜附汤加吴茱萸、五味
脾肾虚寒 用参附汤 送四神丸 《病机》云:脉沉而细 身不动作 睛不了了 饮食不下 鼻准气息者 姜附汤主之 身重 四肢不举者 参附汤主之 仲景云:下痢肠鸣 当温之 脉迟紧 痛未止 当温之 大孔痛 当温之 心痛当救里 可与理中、附子、四逆辈 《精要》云:痈疽呕吐 肾脉虚者 不治 凡此难治之证 如按前法治之 多有可生者
御医王彭峰之内 年逾四十 背疽不起发 泄泻作呕 食少厥逆 脉息如无 属阳气虚寒 用大补剂加附子、姜、桂 不应 再加附子二剂 泻愈甚 更以大附子、姜、桂各三钱 参、、归、术各五钱 作一剂 腹内始热 呕泻乃止 手足渐温 脉息遂复 更用大补而溃 再用托里而敛 十年后 仍患脾胃虚寒而殁 (薛按)
大便秘结(三十五)
立斋曰:疮疡大便秘结 若作渴饮冷 其脉洪数而有力者 属实火 宜用内疏黄连汤
若口干饮汤 其脉浮大而无力者 属气虚 宜八珍汤 若肠胃气虚而燥而不通者 宜用十全大补汤培养之 若疮证属阳 或因入房伤肾 而不通者 宜用前汤加姜附回阳 多有得生者 若饮食虽多 大便不通 而肚腹不胀者 此内火消烁 切不可通之 若肚腹痞胀 而直肠干涸不通者 宜用猪胆汁导之 若误行疏利 复伤元气 则不能溃敛 经曰:肾开窍于二阴 藏精于肾 津液润则大便如常 若溃疡有此 因气血亏损 肠胃干涸 当大补为善 设若不审虚实 而一于疏利者 鲜有不误 若老弱或产后而便难者 皆气血虚也 猪胆汁最效 甚者多用之 更以养气血药助之 万不可妄行攻伐
居宾鸥 仲夏患发背 黯肿尺余 皆有小头如铺粟状 四日矣 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遂隔蒜灸之 服活命饮二剂 其邪顿退 乃纯补其真阴 又将生脉散以代茶饮 疮邪大退
余因他往三日 复视之 饮食不入 中央肉死 大便秘结 小便赤浊 余曰:中央肉死 毒气盛而脾气虚也 大便不通 肠虚而不能传送也 小便赤浊 脾虚而火下陷也治亦难矣
彼始云:莫非间断补药之过也 余曰:然 乃急用六君子加当归、柴胡、升麻 饮食渐进 大便自通 外用乌金膏 涂中央三寸许 四周红肿渐消 中央黑腐渐去 乃敷当归膏 用地黄丸与前药间服 将百剂而愈 (薛按)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立斋曰:疮疡 小便淋漓频数 或茎中涩者 肾经亏损之恶证也 宜用加减八味丸 以补阴 足胫逆冷者 宜用八味丸 以补阳 若小便频数而黄者 宜用四物汤加参、术、麦门、五味 以滋肺肾 若小便短而少者 宜用补中益气加山药、麦门、五味 以补脾肺 若热结膀胱而不利者 宜用五淋散 以清热 若脾气燥热而不能化者 宜用黄芩清肺饮 以滋阴 若膀胱阴虚 阳无以生者 宜用滋肾丸 若膀胱阳虚 阴无以化者 宜用六味地黄丸 肾虚之患 多传此证 非滋化源则不救 若用黄柏知母反泻其阳 是速其危也 若老人阴痿思色 精气内败 茎中痛而不利者 用加减八味丸加车前子、牛膝 不应 更加附子 多有复生者 若精已竭而复耗之 大小便中牵痛 愈痛则愈便 愈便则愈痛 以前药加附子 亦有复生者 王太仆云:无阴则阳无以化 无阳则阴无以生 当滋其化源 若专用淡渗 复损真阴 乃速其危也
发痉(三十七)
立斋曰:疮疡发痉 因气血亏损 或为外邪所搏 或内虚郁火所致 其形则牙关紧急 四肢劲强 或腰背反张 肢体抽搐 其有汗而不恶寒者 曰柔痉 风能散气 故有汗也 其无汗而恶寒者 曰刚痉 寒能涩血 故无汗也 皆由亡血过多 筋无所养 故伤寒汗下过多 与溃疡、产后多患之 乃败证也 若大补气血 多有可治者;若作风治 速其危也
痉论法 俱详见《杂证谟十二卷·痉证门》 所当参阅
无寐(三十八)
立斋曰:疮疡溃后无寐 发热烦躁 血虚也 圣愈汤 自汗不止无寐 气虚也 四君子加黄、五味子 发热烦躁 肉筋惕 气血虚也 八珍汤 大渴面赤 脉洪大而浮 阴虚发热也 当归补血汤 肢体微热 烦躁面赤 脉沉微 阴盛发躁也 四君加姜附
疮疡出血(三十九)
立斋曰:疮疡出血 因五脏之气亏损 虚火动而错经妄行也 当求其经 审其因而治之 若肝热而血妄行者 宜四物加炒山栀、芩、术、丹皮 肝虚而不能藏血者 六味地黄丸
心虚而不能主血者 四物加炒黄连、丹皮、苓、术 脾虚热而不能统血者 四君子加炒栀子、丹皮 若脾经郁结 用归脾汤加五味子 脾肺气虚 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 气血俱虚 用十全大补汤 阴火动者 用六味丸加五味子 大凡失血过多 见烦躁发渴等证 勿论其脉 急用独参汤 以补气 经云:血生于气 苟非参归术 甘温等剂 以生心肝之血 决不能愈 若发热脉大者 不治 凡患血证 皆当以犀角地黄汤为主
戒忌调护(四十)
李氏云:病疽之人 当戒酒面、炙爆腌腊、生冷油腻、鸡鹅鱼腥之类 若起居七情 尤为深戒 必令卧室洁净馨香 使气血流畅 仍忌僧道孝子 产妇经妇 及鸡犬猫畜 之类若背疽难于隐几 宜用绿豆十斗做一袋 隐伏其上 以解毒凉心也 又曰:大凡脏腑已利 疮毒已溃 气血既虚 最当调护 若发热而服凉药 无不致祸
立斋曰:绿豆性寒 主丹毒烦热、风疹或金石所发 实热烦渴 饮食如常 证属纯阳者 极宜用之 否则不可轻用也 又曰:疮疡食肉 乃自弃也 疮疡之毒 发于营气 今反助之 与自弃何异 虽用药施治 亦不能愈
东垣云:胃为五脏之根本 胃气一伤 诸证皆虚 七恶蜂起 可不慎哉
愚按:疮疡当忌荤腥 然以愚见言之 则惟热火证及疔毒阳痈 则毫不可犯 宜切慎之 至若营卫大虚 而毒不能化 肉不能长 凡宜温宜补等证 岂亦不宜滋补乎 故古人号黄为羊肉 则既宜黄 未有不宜羊肉者 惟猪肉、牛肉、醇酒及伤脾助湿等物 则不可不忌
阴阳证变(四十一)
太监刘关 患发背 肿痛色紫 诊其脉息沉数 陈良甫云:脉细发热而痛者 发于阳也 且疮疡赤甚则紫 即火极似水也 询之 尝服丹石药半载 乃积温成热所致 遂以内疏黄连汤再服 稍平 更用排脓消毒药乃猪蹄汤、太乙膏而愈 经曰:色与脉当相参应治之者 在明亢害承制之理 阴阳变化之机焉耳
举人潘光甫 年四十 患脑疽肿 诊其脉沉静 予谓此阳证阴脉 断不起 已而果然 盖疮疡之证 虽属心火 尤当分表里虚实 果元气充实 内有实火者 寒剂或可责效 若寒凉过度 使胃寒脾弱 阳证变阴 或结而不溃 溃而不敛 阴阳乖戾 水火交争 死无日矣 (薛按)
论列方(外科上)
参附汤(补三七)托裹散(外四三)八珍汤(补十九)六君子汤(补五)圣愈汤(补九一)归脾汤(补三二)回阳汤(外三七)八味丸(补一二一)
败毒散(散三六)冲和汤(外二四)四神丸(热一五一)流气饮(外五五)
五淋散(寒百十七)五香渴(末入 即外五一方)姜附汤(热三二)四君子汤(补一)
独参汤(补三五)四物汤(补八)理中汤(热一)六味丸(补百二十)
滋肾丸(寒一六三)护心散(外七二)二神丸(热百五十)清凉饮(外九十)
麻黄汤(散一)凉膈散(痘八三)清胃散(寒五四)十宣散(痘十四)
清阴汤(外八五)白虎汤(寒二)离金散(外六七)漏芦汤(外九五)
夺命丹(外七七)蜡矾丸(外七四)忍冬酒(外百二)槐花酒(外百四)
通志酒(外百六)国老膏(外六八)桑枝煎(外百九)掣甘草汤(外六八)
五味子汤(补五七)神仙截法(外百十)十全大补汤(补二十)仙方活命饮(外一)
人参黄汤(外二六)补中益气汤(补三十)托裹消毒散(外二)托里温中汤(外十二)
托里健中汤(外十一)托里清中渴(外十六)托里益黄汤(外十五)
托里益中汤(外十三)托里抑青汤(外十七)托里越鞠汤(外十九)
托里温经汤(外十四)七味白求散(小七)丁香柿蒂散(热六四)黄六一汤(补四九)
当归补血汤(补四四)加减八味丸(外三八)人参养营汤(补二一)人参平肺散(寒三七)人参理中汤(热一)人参败毒散(散三六)附子理中汤(外三四)竹叶黄汤(寒七)黄连消毒散(外六十)黄连解毒汤(寒一)竹叶石膏汤(寒五)连翘消毒散(外六一)
内疏黄连汤(外九三)五香连翘渴(外五一)四顺清凉饮(攻二五)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内固金粉散(外七三)犀角地黄汤(外四六)乳香定痛丸(外五七)犀角升麻汤(外四七)
香砂六君汤(补七)神仙熏照方(外一二二)附子饼(外百十六)豆豉饼(外百十七)
桑枝灸(外百二十)葱熨法(外一二一)隔蒜灸(外百十五)骑竹马法(外百十四)
针头散(外一四四)降痈散(新因三六)麦饭石膏(外一三九)乌金膏(外一四二)
阴阳散(外一三三)抑阴散(外一三一)抑阳散(外一三二)猪蹄汤(外一二五)
当归膏(外三一四)神异膏(外三百十)